联系人:祝女士
电 话:17792880198/17792880198
Q Q:17792880198
邮 箱:953365014@qq.com
公司网址:http://www.319888.net
地 址:自贡地址:自贡市自流井区丹桂大街445号北楼1栋10楼整层西安地址:西安市长安区滦镇东王村波普生态园
元宵花灯节,放花灯的来历 |
来源:网络转摘 点击次数:971次 发布时间:2019-10-10 |
元宵节放花灯又是另一个节庆风俗,所以元宵节也称为灯节。
汉明帝永平年间,因明帝提倡佛法,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,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,是参佛的吉日良辰。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“燃灯表佛”。此后,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。 即每到正月十五,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,城乡通宵灯火辉煌。
元宵放灯的习俗,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,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,社会富庶。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,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。 中唐以后,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,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,燃灯五万盏,花灯花样繁多,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,广达20间、高150尺,金光璀璨,极为壮观。 宋代,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,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,民族特色更强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,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。 唐代的灯会是“上元前后各一日”,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,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。 到了清代,宫廷不再办灯会,民间的灯会却仍然红火壮观。日期缩短为五天,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,花灯上多绣着图案,内容从花卉、虫鸟、百兽到人物故事、神话传说,应有尽有,其中最独特而又巨大的,则数“龙灯”。 新年总会有“闹龙灯”之戏。闹龙灯就是“掉龙灯”,因龙灯长、巨且重,在锣鼓声中昂首摆尾,蜿蜒游走,而且往往需要数十多壮汉,举竿来将龙灯支起舞动。“掉”是摇摆,在这里是动词,也就是“舞龙”。 舞的“龙”,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,舞龙之日,前面导以旌旗、锣鼓、号角,将“龙身”从庙中请出来后,接上“龙头”、“龙尾”,举行点睛仪式,由当地有名望的人用朱笔给“龙”画上眼珠。 “龙身”一般用竹扎成,竹子弯曲成一个圈架起“龙身”,节节相连,外面则覆罩着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,每隔五六尺就得有一人掌竿支撑“龙身”,通常首尾相距约有十几丈。 “龙”前有一人持竿在前面游走,手里竿的顶上往往挂着红球,作为引导。舞龙时,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,“龙首”作抢球状,引起“龙身”游走飞动。 灯节虽始于汉初,盛于唐宋,但“舞龙”的习俗,却是继承殷周“祭天”的遗风。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,而且“舞龙”则蕴涵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”,在古代,本来是皇帝“祈年”时候专用的。 在古人眼里,龙是海洋的主宰,威力无穷,而海洋主水,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。 民以食为天,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,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。按这个意义推演下去,龙的重要性竟是超过了华夏的祖宗帝舜、契和后稷。 因此,龙被古人奉为“吉物”出现在庆典祭祀中,自然也不足为奇了。 《礼王制》中说:“宗庙之祭,春曰钥,夏曰谛,秋曰尝,冬曰烤。”可知春节的“花灯”,就是代表了“春祭”了。 由此看来,“舞龙”最初应是一种祭祀,而非娱乐,成为庆祝娱乐应是汉唐以后的事。
灯谜 提到花灯,就不能不说“灯谜”。 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,渊源始自古代隐语,它将事物或语句的真相暂时隐藏,另以一种与这事物有关的特色或背景,组成优美韵诗或通俗文字,以悬疑质难他人。 六朝以后,一直到唐,文人嗜谜者多。花灯悬谜,问难于人,开始于南宋。 《武林旧事》曾提及元宵佳节禁城不夜为赏灯之会,会众以谜诗出写在灯,映之于烛,挂列通衢,由人猜度,当时名为“灯谜”,属于一种风雅的益智娱乐。 以后,一直延至明清两代。到晚清,灯谜势微,文学价值渐渐消逝,而流为通俗鄙俚的谜语。 |
·上一篇:日照迎春灯会:花灯璀璨写春意 文旅融合绽 ·下一篇:花灯璀璨元宵至 良辰美景正当时 |
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|